
2009-07-11 15:47
上世紀中期的老報人鄺國祥在其著作《檳城散記續集》,以老藥材店仁愛堂1845年的舊賬簿,探討當時100年前的社會經濟面貌。
上世紀中期的老報人鄺國祥在其著作《檳城散記續集》,以老藥材店仁愛堂1845年的舊賬簿,探討當時100年前的社會經濟面貌。
鄺國祥的文章未必翔實,比如他鼓吹的峇都茅海濱岩石的三保公腳印,至今在學術上仍有很大的爭議。不過,他引用百年老店仁愛堂珍藏的百年賬簿,描繪百年前的社會狀況,卻是無可爭議。
原因是仁愛堂是當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中藥界的權威,被譽為東南亞最古老的中藥店字號,為馬新重要的中藥材頭盤商,其他字號還須看仁愛堂的藥材定價,才能決定行情。
幾乎甚麼都賣像雜貨店
1845年距今154年,根據英殖民地政府於1818年的統計,檳城只有7858名華人。在大約1萬名華人的新開發國際港口,中藥店的利潤微薄,是可以理解的。
因此,從這本賬簿的記錄可以發現,當時的仁愛堂是幾乎甚麼都賣的雜貨店,多過於一間中藥店。它以2錢2分至2錢5分的成本收購雞鴨,出售所得的利潤,也是1至2分的蠅頭小利。
半個世紀前的鄺國祥,對仁愛堂這麼一點一滴的累積資金,相信和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一樣感到驚訝。大家都會覺得,這是一間小雜貨店嘛!
今天的人會認為,這樣一間小雜貨店,面對霸級市場強烈的競爭,最終是關門大吉。
可是,這間“小雜貨店”生意越做越大,到了鄺國祥的年代,已是執東南亞藥材業牛耳的頭盤商。當時它的主人古氏家族,已有約200名成員。
到了今天,按照現在的仁愛堂老闆張日良估計,他的前老闆古氏家族成員逾500名,不過多數散居香港、澳洲和吉隆坡。
以勤儉起家古石泉創立仁愛堂
英國人萊特於1786年開闢喬治市,10年之後的1796年,有一名來自中國梅縣的客家人古石泉在當時的椰腳街創立了仁愛堂。
古石泉以勤儉起家。90年之後,他的後代把仁愛搬到小印度廣現稱唐人街的廣東街與大街交界處。日月如梭,仁愛堂在唐人街213年之後,被迫搬遷到壟尾,而它的老闆不再是古石泉子孫,而是古氏後代掌柜古國旋的其中一名伙計張日良。
後人無意接手
張日良說,仁愛堂古氏末代老闆古國旋退休時,後代已沒有人要接手仁愛堂,於是把仁愛堂讓給店裡的伙計和幾名新加入的股東。
張日良是和其他8名股東於1981年4月1日頂下仁愛堂。開枝散葉的古氏家族雖然人口眾多,卻不願意經營老本行。
在那之前的仁愛堂家族生意遍佈東南亞,在怡保有仁愛棧,香港有仁愛莊。張日良等人接手仁愛堂時,仁愛棧和仁愛莊都先一步消失了。
屋租統制法廢除租金漲停車格位少顧客卻步
張日良說,他們接手時,仁愛堂的藥材仍批發到全馬各地,不過往後的批發生意比較難做,爛賬多,競爭激烈,加上人手不足,他於10年前便結束仁愛堂的批發生意。
仁愛堂業務的萎縮,是檳州商業的縮影,許多早年叱吒風雲的檳城批發商,都面對這樣的遭遇。
張日良於5年前單獨挑起了仁愛堂,成為獨資老闆。在近年小印度的印度人市場逐漸崛起之際,當地的華人商店,卻是買少見少。
維修危樓50萬也不夠
原因是隨著屋租統制法令廢除之後,市區屋租高漲,華人大量搬遷到城市的外圍地區。另一方面,小印度一帶停車格位少,造成顧客卻步。
仁愛堂老店是一排3間的3層樓建築物,業主謝氏福候公公司把租金提昇到4500令吉,加上仁愛堂其實已是一間岌岌可危的危樓,維修費50萬令吉也不夠,張日良唯有搬到壟尾的新店。
在租金高漲的壓力之下,他老早就想要搬遷,可是一些愛護活古跡人士要求他保住仁愛堂這個活古跡,他才拖到週五。
若租金降至可承擔範圍仁愛堂可回到原址營業
仁愛堂搬離原址,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,許多古跡愛護者到處奔波,希望能夠力挽狂瀾於既倒。事實上,仁愛堂還有一線生機。
張日良說,他們只是暫時搬遷,如果有人給他合適的解決方案,他將會讓仁愛堂繼續在原址營業。
他早已放話,只要在原址有一個允許經營仁愛堂的空間,而租金是可以承擔的1000多令吉,他可以回到原址延續仁愛堂的業務。
這也就是說,仁愛堂不需要像過去般的一排3間店屋,也不必1間3層樓店面,就可以繼續生存。這條件並不苛求,可是愛護古跡人士,和檳州政府似乎很為難。
619對話會沒實際結果
張日良說,行政議員曹觀友於今年6月19日召開仁愛堂與業主謝氏福候公公司和檳城古跡信託會的對話會,2小時的會議沒有實際結果,過後便沒有人找他們去開會。
他說,仁愛堂算是搬出去了,不過仍有一些過去保留下來的文物留在原址,如果仁愛堂仍能夠在原址營業,這些文物將捐給文物展出當局。
他說,仁愛堂在沒落之際,陸陸續續讓出一些文物,比如有一台外形似紅船,以腳踩操作的中藥研粉機,早年以100令吉的代價賣給1名運輸業人士。
仍擁檳1號郵政信箱
仁愛堂仍擁有檳州1號郵政信箱,早年渣打銀行曾經出價15萬令吉要求轉讓,仁愛堂堅持不讓。
早期的仁愛堂持有匯兌執照,為本地華人匯錢回中國家鄉。張日良擁有一張1973年9月30日更新的匯兌執照,上面註明政府徵收250令吉費用。
仁愛堂新店生意佳
張日良是虔誠的佛教徒,為檳城淨宗學會會長。他說一切隨緣,如果能搬回去便搬回去。
他說,仁愛堂是出名的童叟無欺,所賣藥材貨真價實,所以搬遷之後生意不受影響,許多老顧客都到壟尾新店光顧。
記者在採訪時發現,仁愛堂新店生意滔滔不絕,似乎新店比舊店生意更好。